省散文學會您現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網>湖南省作家協(xié)會>文學學會>省散文學會

楊丹:洛夫故里覓鄉(xiāng)愁

來源:湖南散文   時間 : 2021-01-06

 

分享到:

  言及中國現代詩,洛夫是一個絕不能繞開的存在。他被喻為“詩魔”,著作等身,影響深遠,公認為世界華語詩壇泰斗。

  衡南縣相市鄉(xiāng)燕子山,是詩人的故鄉(xiāng)。這里屬丘陵地貌,山不高,水幽深,時值深秋,金橘掛枝,油茶飄香,炊煙、狗吠,鳥語、野花,安詳、靜謐。這里生長著詩意,也流淌著鄉(xiāng)愁。

  邊界望鄉(xiāng)

  有一天,我跟著鞋子/去了遠方/大戰(zhàn)結束后還沒有回來/父親把骸骨丟在他鄉(xiāng)/魂魄/在風中游蕩。

  歷史的創(chuàng)傷,海峽的分割,釀成了洛夫濃重的鄉(xiāng)愁。鄉(xiāng)愁也成為他終生不愈的傷口。

  洛夫的鄉(xiāng)愁詩可分為“大鄉(xiāng)愁”和“小鄉(xiāng)愁”。“大鄉(xiāng)愁”寫的是對神州大地、故國河山的懷念,牽動其心弦的是那千絲萬縷由歷史地理積淀而成的中國情結,也即是“文化鄉(xiāng)愁”。“小鄉(xiāng)愁”寫的是對親友故人的深情愛戀,抒發(fā)其濃厚的個人情感。

  1979年3月中旬,洛夫先生應邀訪香港。16日上午,余光中先生親自開車陪他參觀落馬洲之邊界。薄霧氤氳中,望遠鏡中的祖國河山隱約可見,耳邊響起鷓鴣“冒煙的啼聲”,聲聲扣動心弦,詩人“雙目盡赤,血脈賁張”,洛老后來回憶說:“所謂近鄉(xiāng)情怯,大概就是我當時的心情吧。”

  之后,就有了這首為海峽兩岸廣為傳誦的《邊界望鄉(xiāng)》:望遠鏡中擴大數十倍的鄉(xiāng)愁/亂如風中的散發(fā)/當距離調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一座遠山迎面飛來/把我撞成了/嚴重的內傷……故國的泥土,伸手可及/但我抓回來的仍是一掌冷霧。

  這內傷一直伴隨著洛夫,成為他創(chuàng)作的原動力和靈感之源。

  最可貴的是,在大寂寞大漂泊中,他更深切地體會到了個體生命與浩渺宇宙之間的和諧關系。他的詩意象鮮明大膽,是凄涼蒼茫哀麗的,也是蓬勃昂揚宏闊的,具有猛烈的視覺沖擊力和持久的靈魂震撼力,還有超越時空的永恒之美,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學體驗。

  尋根老屋

  “為何雁回衡陽,因為風的緣故。”乘著東風,游子終于回家了。

  1988年8月17日,洛夫偕妻探親尋根,回到闊別40載的故鄉(xiāng)。衡陽文藝界特別舉行了一個盛大的歡迎儀式,洛夫十分開心。之后,他先后七八次回到衡陽,寫了大量飽含“小鄉(xiāng)愁”的作品,如《家書》《寄鞋》《湖南大雪》《與衡陽賓館的蟋蟀對話》等。

  “燕子飛走了,梁還在;孩子離家了,老屋還在。”這次返鄉(xiāng)探親,洛夫完成了兩件心事:一是到母親墳上祭拜,二是探訪憑吊老屋,那是他的誕生地和童年生活的地方。這是他的兩個根,血緣的根和大地的根,沒有這兩個根就沒有洛夫。

  洛夫在老屋出生,讀私塾,抓螃蟹,掏鳥窩,幫奶奶錘背……稍長,搭把梯子才能爬上去的閣樓成了洛夫最迷戀的地方,因為在這里,他可以靜靜地偷看叔叔留下的那一大箱子小說:《西游記》《封神榜》《紅樓夢》《七俠五義》……這無疑就是日后詩歌創(chuàng)作的一粒?;鸱N。

  青磚黛瓦,飛檐翹角,圓拱木窗,綠苔浸染,老屋高大,寂靜,空曠,滄桑,門楣上掛著“洛夫舊居”的匾牌。在堂屋的墻上,有幾塊刻著字的老磚,是建房時專門燒制并嵌在墻上的。歷經歲月打磨,字跡已有殘損,仔細辨認,還可看出“須以操作為榮”幾字。想來這應是莫氏家訓(洛夫原名莫運端)一類的話語。父親是一個商人,沒有子承父業(yè)的洛夫幾十年筆耕不輟,佳作不斷,何嘗不是一直謹記“以操作為榮”,在方塊字的驚艷操作里,到達華語詩壇一個里程碑式的高峰。

  屋右邊是棵高大的烏桕樹,很有些年份,不知老樹可還記得那個爬在它身上掏鳥蛋的頑童?一旁的柚子樹,被金黃的果子壓彎了腰,一陣風吹來,空氣中飄浮著草木混雜水果的清香。沒有眾荷喧嘩,但最近最靜最最溫婉又寂寂的那支荷,卻似乎悄悄地從水中升起,倏爾沁入心頭。

  老屋是家,是圖騰,是靈魂安放的地方。

  相市燒餅

  “剛才奶奶突然想起衡陽的燒餅,如時間來得及,可否請帶20只燒餅來,不要多,就20只!”這是洛夫在2015年5月17日寫給衡陽詩人羅詩斌的便條。此處的奶奶指的是洛夫夫人陳瓊芳女士。

  洛夫深愛著家鄉(xiāng)美食燒餅,不知是愛屋及烏,還是相市燒餅確實太有魅力,伉儷情深的夫人也對燒餅一吃上癮。當時,洛夫獲首屆“李白詩歌獎”,羅詩斌和10多位衡陽詩友一道前往頒獎地四川綿陽為他祝賀。洛夫特地請羅詩斌給他捎帶家鄉(xiāng)的特產——相市燒餅。

  “洛老說要20個,我后來買了200個。以為夠多了,沒想到后來還是不夠分。洛老真的是愛極了家鄉(xiāng)的這個口味。連帶著他身邊的親朋好友也受到影響,以吃到燒餅為樂。”時隔多年,羅詩斌仍清晰地記得洛老收到燒餅時的滿足與欣喜。

  在相市老街,一個沒有招牌也并不打眼的店面里,慕名前去的我們吃到了最正宗的洛夫當年最愛吃的燒餅。店主莫雙起是洛夫本家的一個侄子,做燒餅已有30多年,勤勞樸實,手藝精湛。他說,每天凌晨4點多鐘就起床,發(fā)烤爐、和面、烤制燒餅,早些年生意好時,他每天要做一千多個。現在隨著鄉(xiāng)村旅游的開發(fā),做燒餅的人家多了起來,生意淡了一些,但一天也能賣幾百個。

  相市燒餅有100多年的歷史,才出爐的燒餅更是脆甜餡薄,外酥里香。小小燒餅散發(fā)著百年的酥香和溫熱,也傳遞著洛夫筆下那份對故土的眷戀和熱愛。

  訪楊泗廟

  從燒餅店往碼頭方向走,穿過老街,幾分鐘就可以看到相市鄉(xiāng)政府。

  在讀了3年私塾之后,1938年,10歲的洛夫進了仁愛鄉(xiāng)國民中心小學。小學旁邊有一座楊泗廟。洛夫在這兒讀了3年書,由純真的孩童成長為白馬般的少年。因為自小愛讀書,課外書更是讀了不少,他作文很好,常是全校第一,老得表揚。這座廟,供奉的是楊四郎,有廟會必唱大戲,鑼鼓聲一響,洛夫就會與同學溜出教室去看。所以,朗朗的讀書聲,喧鬧的鑼鼓、嗩吶聲,以及老師抓學生回去上課的管教聲……成了洛夫關于故鄉(xiāng)與童年的又一個深刻而溫暖的記憶。

  時光荏苒,學校和楊泗廟俱成歷史,讓我們想去看看的愿望落了空。相市鄉(xiāng)政府就是在其原址上建成的,院子內至今還保存著一塊石碑,刻著“楊泗廟”幾個大字。

  鄉(xiāng)政府緊挨碼頭,耒水繞相市逶迤而過,由南向北注入湘江。三國時期,諸葛亮曾在這里屯兵征賦。為紀念此事,相市又名“相公堡”。河對岸,還建有相公祠(武侯祠),不遠處,還有孔明塔一座。

  悠悠耒水,曾見證武侯的風云,也目睹了洛夫的遠行。13歲的少年,包里裝著他最愛讀的書和最愛吃的燒餅,與父親一道在這個碼頭乘船前去衡陽市求學,從此,開始了他一生的異鄉(xiāng)之旅。從青年時的“一度流放”(從大陸到臺灣),到晚年的“二度流放”(由臺灣到加拿大的溫哥華),洛夫一直在漂泊,也在漂泊中創(chuàng)作了“天涯文學”,構建了“天涯美學”。

  當地人介紹,洛夫回鄉(xiāng)時,曾站在那塊僅存的“楊泗廟”石碑旁,肅靜凝視,久久不語。

  流浪的那滴淚,可找到了安置的臉?想來,洛夫那時心中應該有了答案。

湖南省作家協(xié)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