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鉤沉您現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網>湖南省作家協會>毛澤東文學院>文史鉤沉

無悔的堅守

來源:余三定   時間 : 2015-05-08

 

分享到:

  羅成琰(1957— )湖南衡陽人,著名文學評論家。主要著作有《現代中國的浪漫文學思潮》、《回溯長河之源》、《中國現代文學史》、《百年文學與傳統文化》等。現任湖南省文聯黨組書記、副主席。

  無悔的堅守

  在湖南乃至全國的青年學者中,羅成琰都是佼佼者。他的學識、才華、成果、業(yè)績以及在學界的影響,都是出類拔萃的。他專業(yè)基礎扎實,對中國現當代文學有著廣博的知識和系統的研究,先后出版了《現代中國的浪漫文學思潮》(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回溯長河之源——現代中國作家與傳統文化》(湖南文藝出版社,1995年)、《中國現代文學史》(與人合作,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年初版,1999年修訂)、《歷史的選擇與選擇的歷史》(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文藝湘軍百家文庫·羅成琰卷》(湖南文藝出版社,2000年)、《百年文學與傳統文化》(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等著作,在《中國社會科學》、《文學評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外國文學評論》等刊物發(fā)表論文數十篇,另有譯文數篇。還承擔過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課題和省級課題多項。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寂寞的對于人生選擇的無悔堅守,換來的終是不斷的獎勵和榮譽。1992年羅成琰被評為副教授,1993年破格晉升為教授,同年還被湖南省委宣傳部授予“湖南省優(yōu)秀理論工作者”光榮稱號。1998年被湖南省委組織部、湖南省人事廳等單位授予“湖南省優(yōu)秀中青年專家”的榮譽稱號。2002年被評為首屆湖南省優(yōu)秀青年社會科學專家。另外,他的論文《現代中國的浪漫詩學》獲湖南省首屆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三等獎,著作《現代中國的浪漫文學思潮》獲湖南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他主持的教學改革項目《中文教育專業(yè)課程建設》獲湖南省教學成果一等獎……

  一

  羅成琰義無反顧地走上了學術之路,憑著自己的勤奮與聰穎,開拓出一方特有的研究天地。他對現代中國浪漫文學思潮的研究開始于攻讀碩士學位期間,他的碩士學位論文《論“五四”新文學浪漫主義的興衰》,對“五四”新文學中浪漫主義的來龍去脈作了梳理,并對其興衰原因作了理論上的概括與總結,雖然頗有分量,但畢竟只做了初步的研究工作。他抓住這一專題不放,堅持作長期、系統的研究,五年后的1989年,他為學界奉獻出了自己的博士論文《現代中國的浪漫文學思潮》。

  羅成琰的《現代中國的浪漫文學思潮》對研究對象第一次作出了多層次、全方位的總體性研究。著者將30年間發(fā)生的各種類型的浪漫詩學、各種風格的浪漫作家、各種形式的浪漫作品,整體性地納入自己的研究視野。通過對豐富的歷史材料的大膽而縝密的梳理、比較、區(qū)別、綜合、概括乃至重新組構,著者從思潮特質、詩學體系、主題形態(tài)、審美構成與文化淵源等五個方面建筑起了自己總體觀照現代浪漫文學的體系框架。著者確立了一種開放性的研究思路,把現代浪漫主義文學研究從整體上提升到了文化現象學的高度,即浪漫思潮既是文學現象又是社會性的文化現象。這一研究思路一方面使《思潮》的歷史透視滲透著比較深厚的哲學意蘊,另一方面也確實大膽地拓寬了現代浪漫文學研究的對象與畛域??梢姡呤且?ldquo;論”為綱去結構全書的,這樣的框架使得該書成為并不多見的具有理論形態(tài)和思辨色彩的中國文學史著作。

  二

  反傳統是現代作家共有的時代特色,中國現代作家、現代文學正是在激烈的反傳統的新文化運動中產生和發(fā)展起來的,似乎他們的一切都與傳統文化是根本對立、毫無聯系的。所以,向來學界對現代作家與傳統文化之間的關系這樣的課題不甚重視。羅成琰卻另辟蹊徑,有意選擇這樣的視角和課題展開深入的研究,寫出了他的第二本專著《回溯長河之源》。借助傳統文化的視角,對現代中國作家進行重新審視和評價,正是該書的獨創(chuàng)之處和價值所在。

  《回溯長河之源》共分12章。在第一章“緒論”里,著者首先對傳統作了理性的分析,進而把傳統文化的浸染對中國現代作家形成的深刻影響主要歸納為兩個方面,一是人格修養(yǎng)上的,一是審美情趣上的。由此我們看到,現代中國作家不僅沒能擺脫長期浸淫其中的傳統文化的影響,而且成了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承傳者、發(fā)揚光大者。該書的后11章,圍繞全書主題對一些有代表性的現代作家分別作了深入的論述,也能做到視角多變、寫法多樣。譬如《魯迅與魏晉風度》一章認為,在現代中國知識分子中,與魏晉時期關系最為密切,受其影響最深的是魯迅,他不僅對魏晉時期的歷史和文學有著精深、獨特的研究,不僅用“魏晉風度”來概括當時士大夫的精神境界和行為方式,而且他的思想性格、人生態(tài)度、藝術風格等都打上了魏晉風度的印記。其他各章,或揭示作家人生態(tài)度、思想情趣所受傳統文化的影響,或展現作家某類作品所受傳統文化的影響,或分析作家某部作品所受傳統文化的影響。由于各章從不同的側面、多變的視角對對象展開研究,所以全書顯得活潑多樣,異彩紛呈,毫不雷同。研究視角的變化,不僅是研究側面在數量上的增加,更重要的是研究層次的提高,是研究的深入。因此,我們要充分肯定羅成琰在現代文學研究中所作的視角變化對學科建設的重要意義。

  三

  真正能代表羅成琰新世紀以來科研成果的,是《百年文學與傳統文化》。10年前,羅成琰從事過《現代中國作家與傳統文化》的研究,并出版過《回溯長河之源》,因而為探討本課題打下了堅實的專業(yè)基礎,具備了深厚的學術積累。但他對研究中常常出現的那種“作繭自縛,重復自我,喪失研究的激情和新鮮感,出現‘炒剩飯’的弊端”極為不滿(《百年文學與傳統文化·后記》),而是主張在承續(xù)某些原有學術觀點的基礎上,力求創(chuàng)新。

  粗略地說,該著作具有以下三大特征。首先,體系構建嚴密。從章節(jié)編排看,該書分別是從儒家文化價值觀、道家文化價值觀、佛教文化價值觀及俠文化價值觀與20世紀中國文學之間的關系等四個層面展開論述的。作者對傳統文化的基本構成、歷史流變、總體表征及其價值觀與20世紀中國文學的交切點的理解與闡述,已經形成了較為嚴密的體系框架,著作材料翔實,論證有力。其次,文化視域開闊。書中各章對某一文化價值觀內在精神肌理的把捉,如對儒家承擔道義的千秋情懷、修身養(yǎng)性的自我完善、血緣認同的家庭倫理、利群貴和的群體觀念的概括;對佛教一切皆苦的人生觀念、任運隨緣的處世態(tài)度、自性清凈的至善本質、自度度人的拯救情懷的總結等,若缺乏哲學、宗教學、美學、文化學、文學、歷史學等多學科的知識積累,是根本不可能真正進入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的內部并生動簡潔地將其核心要義描寫概括出來的。羅成琰既善于從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論述與文化現象中歸結出其本質內涵,又能從20世紀復雜紛繁的大量文學事實中尋找出兩者之間的對話點。豐富精妙的典范式引述與簡明扼要的文學材料達到了高度融合的狀態(tài),充分顯示出研究主體高屋建瓴地統攝和處置材料、提煉觀點、細致論證的能力。再次,該書還可看作是作者以文化價值觀為主線,重寫20世紀中國文學史的積極嘗試。羅成琰對20世紀中國文學持有整體把握雅俗共享的潛在理念,如書中涉及到對臺灣學術散文中“死亡”情結的精心品茗,對閻真第二部長篇小說《滄浪之水》的崇理分析,對20世紀五六十年代“革命英雄傳奇”的重新闡釋,對金庸等人的通俗武俠小說的解讀等等,無不反映出研究主體開放多元的文學史思維。當然,也不同程度地打上了近年來“重寫文學史”熱的時代烙印,從另一角度講,又何嘗不是羅成琰不甘落伍、力圖走在學術前沿之風姿的體現呢!

  四

  在羅成琰身上,思辨與激情、學識與才華得到了較好的糅合,他的中國知識分子的浪漫氣質、稟賦、學養(yǎng)和生活態(tài)度總是使他在沉潛于思辨海洋的同時,往往又迷戀于令人心醉的激情世界。他既有扎實的學識功底,又有聰靈穎慧的才華。他的理論著作有很強的可讀性,這種可讀性就來源于他的藝術才華與生命激情。事實上,他的創(chuàng)作才華早就有人注意到了。有論者這樣評價他的《現代中國的浪漫文學思潮》:“文字飄逸瀟灑,極富浪漫情致。這種行文的浪漫情致與所研究的浪漫主義,有著一種內在的和諧,以至可以看作中國現代浪漫主義文學的理論化延伸。”

  在教學和科研之余,羅成琰還創(chuàng)作了不少短小精悍的散文隨筆,內容涉及追憶、感懷、游記、生活感悟諸方面。對于進一步解讀羅成琰,欣賞他的散文無疑是另一道充滿魅力的窗口。游記散文《沈園遐思》,為濃郁的文化氣息所充盈。與其說作者是在言說歷史的陳跡,不如說是在以藝術的方式切入歷史與文化。在羅成琰看來,那記載著陸游與唐婉愛情悲劇的沈園,那因陸游的一首千古絕唱《釵頭鳳》而聞名遐邇的沈園,作為一座園林并沒有什么奇異之處,但作為一個文化符號,卻具有不朽的價值。它是有情人難成眷屬的見證,它是人生不圓滿的象征。像這樣來揭示和升華沈園的文化內涵的,恐怕不多見,這正是這篇散文獨到和深刻之處?!洞饲榫d綿無絕期——痛悼我?guī)煵探∠壬肥鞘咨钋榘竦淖返恐瑁趲讉€日常生活細微畫面的快節(jié)奏組接中,傳達著作為后輩與弟子的“我”對于德高望重、清高自潔、耿介正直的前輩學者——蔡健先生感愧交加的復雜情緒。文章的結尾感人至深而又意味深遠:“先生走了,帶走了他對我的期望,但帶不走我對他的思念。我仰望窗外的天空,我想先生清澈澄明的靈魂已經消融、擴散在這藍天之中了。它超脫了人世悲歡,獲得了永恒的自由與寧靜……”《接漏記》則是另一種風格的作品。它通過對暴雨來臨之際全家人緊急動員、接漏搶險情形的描寫,透露出作者性格的另一面,即用樂觀的心態(tài)面對生活中的困難與煩惱。文章充滿生活氣息,而又不乏詼諧、幽默和風趣,讀后令人忍俊不禁。

  羅成琰的散文,既有對人類命運的深層思考與終極關懷,又有對現實人生的積極導向與熱情關注。我們不難察覺,儒家的積極入世精神,作為一種潛隱的集體無意識,早已深深地影響著羅成琰。在一篇談人生選擇的文章里,他以自己的切身經驗和體會為例,提醒青年朋友應該積極地面對人生選擇:首先,選擇要有志向、抱負作支撐;其次,要選擇真正屬于你自己的人生道路;第三,選擇一旦作出,目標一旦確定,就要全力以赴地追求它,實現它,哪怕前面布滿荊棘,充滿障礙,也要以堅強的意志、不懈的毅力,堅持走下去(《人生選擇:追求卓越》)。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學術是他的選擇,多年以來,他始終堅守著自己當年的誓言,認為學術是其“矢志不渝的選擇”(《矢志不渝的選擇》)。他還用對比、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段,將青年心態(tài)與中年心態(tài)加以形象性觀照,顯露出一種成熟、澄明、中庸的“人到中年”的生命達悟(《四十感懷》)。

  學者散文似乎難以脫離那份書卷氣,或者說深沉的智性之光本該就是學者散文的基本表征。我們期待著羅成琰能在散文園地里投入更多的精力,并有更多的收獲。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